青春骑行护林海
青春骑行护林海
青春骑行护林海
6月4日,95后松鼠兵迎着朝阳,准备(zhǔnbèi)出发。
6月4日(rì)清晨,G331国道额尔古纳段的晨雾尚未散尽,“小松鼠畅行服务队”的95后队员们已跨上山地车。队长刘东举起无人机对空喊话:“今日巡护重点监测2号(hào)界碑至白桦林驿站(yìzhàn)段植被覆盖(fùgài),注意防火隐患排查。”
6月4日,队员们在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(zìránbǎohùqū)骑行巡护。
在内蒙古森工集团额尔古纳(éěrgǔnà)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一支平均年龄26岁的“小松鼠(sōngshǔ)畅行(chàngxíng)服务队”,用青春骑行丈量生态之路。每天清晨,他们身着灰白制服,背着无人机、防火宣传单(xuānchuándān)和急救包,沿着(yánzhe)G331国道18.6公里路段往返巡护,成为寒温带针叶林带的流动守护者。
游客与骑行巡护员在“最美公路”上合影(héyǐng)。(资料图)
G331国道串联草原、森林与边境风光,被称为“醉美公路”。2024年旅游(lǚyóu)季(jì),这支10人队伍以“骑行(qíxíng)+科技”模式开启守护。他们5人一组(yīzǔ)7天轮班,日均骑行36公里(gōnglǐ),旅游季累计骑行3200公里,相当于从漠河到上海的距离。队员们用脚步丈量(zhàngliáng)生态底线——发放400份防火宣传单、500把手绘生态地图绢扇,劝阻野外抽烟200余次,在旅游开发与植被保护间寻找“黄金分割点”。
被帮助后的游客们与骑行(qíxíng)巡护员合影道别。(资料图)
队长刘东的巡护日志里(lǐ),记录着“生态(shēngtài)数学题(shùxuétí)”的解法:30天掌握无人机操作,实现雷击火(léijīhuǒ)5分钟精准定位;用GPS轨迹画出人类活动与野生动物的“平行线”,将传统巡护升级为“人防+技防”体系。2024年夏季,他们成功定位1次火情、参与2次扑救、完成5处(chù)植被修复,在北纬52度的林海中织就安全网。
白桦林管护站被改造成“旅游驿站”,凉棚下的(de)免费开水、WiFi、急救箱,成为游客的“暖心(nuǎnxīn)补给站”。队员们观察到游客的细微需求,为膝盖不适者准备止疼贴,给迷路者递(dì)上手绘地图扇(shàn),甚至在创可贴上印笑脸缓解伤者紧张。“喜欢‘小(xiǎo)伙儿’可以,小‘火儿’可不行!”队员们把防火口号编成快板,让严肃的安全提醒化作旅途笑声(xiàoshēng)。
为感谢骑行巡护员们的帮助,游客来到(láidào)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道谢(dàoxiè)。(资料图)
95后队员袁宇桐曾把绿豆汤送给中暑游客:“这不仅是服务,更(gèng)是林业(línyè)精神的温度。”日志里记录着更多暖心片段,救助激流河大桥下的幼鸟(yòuniǎo)、为无信号车辆指引道路、用头盔盐渍勾勒大兴安岭轮廓……这些充满诗意的坚守,让枯燥的巡护变成与自然对话的旅程,收获网友点赞:“在你们(nǐmen)的故事里,听见了(le)森林的呼吸。”
潮湿的(de)宿舍墙上,湿疹药膏、手电光斑、头盔盐渍勾勒出特殊的生态地图。当城市青年(qīngnián)讨论“诗与远方”时,这群年轻人在晨雾与星光中书写(shūxiě)真实的远方——清晨骑行时跃出白桦林的朝阳,暴雨后横跨林海(línhǎi)的彩虹,深夜巡护时偶遇的驼鹿足迹,都被记录(jìlù)在巡护日记里。他们说:“愿做兴安岭的第五季,在四季轮回中守护生命常青。”
从无人机的科技蓝到制服的生态灰,从防火宣传单(xuānchuándān)的警示黄到绢扇的森林绿,这支“小松鼠”队伍用(yòng)多彩青春在G331国道上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。当自驾者惊叹于林海壮美时,那些骑行(qíxíng)的身影,早已成为风景中最动人的注脚(zhùjiǎo)。
内蒙古新闻网·草原云记者:刘玉荣(liúyùróng)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